地球的资源在逐渐枯竭,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不可修复的损害。

假如这种情况不能有效地缓解,地球将终有一天不再是人类适宜居住的家园,所以及时地寻找其他宜居星球十分有必要,而火星似乎一直是人类的首选。

火星是太阳系中四颗类地行星之一,有地球的孪生兄弟之称,它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天空中也异常明亮,所以火星自古以来就是备受关注的行星,也是近些年人类探索的热点之一。

火星和地球都属于岩石行星,有着可着陆的地表,虽然火星表面的最低温度有点恐怖,但它的高温却可以达到15℃,非常适合地球的生物,同时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火星是24小时37秒,和地球几乎相差无几,完美地贴合了地球生命的作息特征。

与此同时两者的自转倾角也十分相像,使得火星也拥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正因如此,火星被称为下一个殖民地的首选,不过当火星探测车传回火星照片时,我们看到的景象却更像地球上的戈壁荒漠,只有一片荒凉,同时火星地表如今没有液态水,十分干燥,但火星探测车却发现了被河流冲刷过的平原与鹅卵石。

种种迹象表明,火星最初并不是现在的景象,在最初的数亿年中,它可能拥有过海洋与河流,同时被大气层保护着,自然环境甚至比现在的地球还要宜居,火星又是如何到现在这一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据英国《卫报》报道

近日一份由法国科学家刊登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火星在数亿年前可能存在过一个由微生物组成的地下世界,它们属于嗜氢的甲烷微生物,正是它们深刻地影响了火星的气候,把宜居的火星变成了寒冷的荒芜之地,并引发了自身的集体消亡。

该研究作者是法国索邦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索特雷,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已知的火星地壳和岩层数据建立了复杂的模型,他们认为当时的火星水资源充沛,是一个宜居的世界,同时火星的土壤为微生物提供了防辐射的屏障,使得火星地表下开始大量产生嗜氢的甲烷微生物。

研究表明,这些嗜氢并排泄甲烷的简单微生物大约出现在37亿年前,与原核生物在地球原始海洋扎根的时间相同,不过火星距离太阳稍远一些,所以接收到的热量较少,均温大概维持在-10℃-20摄氏度之间,大气中富含二氧化碳和氢,这两种气体在火星都属于高效的温室气体。

火星上更凉爽,所以需要这些温室气体来维持舒适的温度,但这些早期的微生物让事情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吞噬氢气并产生甲烷,虽然甲烷在地球上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但相对于火星而已,甲烷的温室效应较弱,会带来净冷效果。

一边是氢气的减少,一边是甲烷的增加,火星的气候开始加速变冷。

随着火星冷却,地表的水开始变成冰,表面温度降至-60℃,不再适合微生物繁衍。但地表深处仍然是温暖的,于是微生物开始向地下迁徙,起初它们可能直接生活在火星的沙质表面下,后来数亿年内温度持续下降,它们被迫撤退到1公里的深度。

只有在某些地势较低,还算温暖的区域,它们的栖息地才比较靠近地表,研究人员确定了三个位置,它们分别是位于南半球中纬度的Hellas Planitia和赤道以北的Isidis Planitia,这是两个低洼平原。

另一个地方则是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正在搜寻的区域:杰泽罗陨石坑。

火星大气层中目前还存在微量甲烷,这表明那群嗜氢微生物可能在地表深处中仍有残留,这就需要对火星深处进行更详细的探索。

不过如今的火星大气层非常稀薄,这些微生物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切换能源,而火星的一些地质活动恰好能提供类似的能源层,要想找到它们,就要定位火星地壳中任何潜在的可居住性绿洲,未来发射更多的火星探测器之后,将有望验证这一猜想。

与此同时科学家也看到了另外一些问题,生命可能不具有固有的可持续发展特质,它们可能会在自身与宿主世界的交互作用中使自己灭绝。

宇宙中或许会随机出现生命,同时又因为没有可持续性而很快消亡,人类目前对地球的所作所为也不具有持续性,嗜氢微生物或许对人类的发展也是一个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