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进行五次北伐的决定,尽管建立了奴儿干都司,但无疑表现出了他的雄心壮志。这些北伐战役中,并非所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战果。在这五次北伐中,有两次半可以说是没有取得明显的成绩,而另外两次半也很难说是否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中,蒙古人都几乎难以寻找到,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对鞑靼的打击远远超过了对瓦剌的影响,几乎成为了对瓦剌部的一场送嫁衣盛宴。

相比于费时费力的跨漠远征,朱棣或许更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漠南地区的屯田、驻军和要塞城堡的修建上。他可以争取在明长城北边建立一条500里纵深的防线,将河套地区、集宁地区和辽河套地区全部纳入实际控制范围。这样的决策将有助于将蒙古人彻底挤出肥美的漠南草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军事挑战和紧急情况做好充分准备,毕竟并非每位皇帝都具备上阵作战的能力。

朱棣五次北伐的明确目标是想要在彻底剿灭鞑靼部后,重新设立漠南卫以稳固边疆。然而,这五次远征并未达到既定目标,只是对鞑靼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而在后来的统治时期,比如宣德年间,却没有充分利用此时的优势,反而放弃了对漠南的经营,任由瓦刺壮大,最终导致土木堡之变的发生。

尽管朱棣成功地遏制了鞑靼的嚣张气焰,通过对鞑靼和明军的双重打击,几乎将鞑靼逼近灭亡的边缘。然而,仁宣时期的明君却放任漠南,让瓦刺得以壮大,再次给了鞑靼喘息之机。在土木堡之变中,明朝失去了一大批优势地位,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朱瞻基时期,有机会收复蒙古,但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朱棣对鞑靼的多次打击,使得在朱瞻基时期,鞑靼受到了双重打击,从漠北逃亡到漠南,阿鲁台犹如丧家之犬。这个时候,通过灵活运用恩威,最容易控制鞑靼,培养一大批忠诚的支持者,然后利用这些支持者去征服瓦刺。与康熙时期相似,康熙在喀尔喀蒙古被噶尔丹打败后,成功收服了喀尔喀。

与明朝两位最有为的君主,朱元璋和朱棣相比,康雍乾三代的统治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统治地位持久稳固。这三位明君的统治方式与康雍乾三代有着本质的不同,康雍乾三代将君主集权发展到顶峰,成功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明朝则因为“后继无人”而显得短暂。

明朝的国运注定了其不可能像汉唐一样富裕,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也不可能长期保持富裕。朱棣采取将重心放在发展军事方面的策略,对于实现相对太平和保障边境安宁,确实取得了短期的效果。然而,仁宣时期的治理虽然看起来实现了短暂的富裕,却留下了无穷的祸患。

在朱棣五次北伐的决策中,的确有效地打击了蒙古贵族势力,保障了大明边境的安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然而,由于采取的策略基本上是“以夷制夷”,这使得朱棣的收效是短期的,成为了后来边患不断、威胁忽高忽低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