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遥远的西北部有一片荒凉的沙漠,叫做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中有一条孤独的路贯穿南北。在路上,你可以看到一些可爱的“精灵”,白尾地鸦。它告诉人们一个真相。随着认识的深入,原来的谚语有时是不准确的,如“天下乌鸦一般黑”。白尾乌鸦的出现让流传了几千年的谚语感到尴尬。其实,不能怪我们祖先的粗心大意,因为这种乌鸦比较少见,很少能见到。

中国特有的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是中国特有的鸟类。在国外叫“地鸡”,当地人叫沙鹊。有研究者认为,更恰当的名称应该是“塔里木地鸦”或“塔里木漠鸦”,因为其分布区域仅限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1876年至1877年,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收集到白尾地鸦的标本,取名“塔里木松鸦”。

白尾地鸦是典型的沙漠鸟类。由于长期在沙漠环境中生存,白尾地鸦的身体上带有沙漠的烙印。白尾地鸦的身体羽毛呈沙褐色,非常接近环境的颜色;喙峰长而略向下弯曲,具有挖掘和掩埋食物的功能;鼻孔覆盖着浓密的羽毛,极适合生活在沙漠和干旱环境中;翅膀为短而圆,很少长距离飞行;跗骨长而结实,擅长在沙漠中奔跑。当地维吾尔人把白尾地鸦称为“克里瑶丐”,意思是这种鸟具有“大步射击、飞奔”的特点。

白尾地鸦在茫茫沙漠中吃什么?无数人对此感到好奇。结果表明,乌鸦的食物包括甲虫、甲虫科、象甲、拟步甲和针叶树。这些昆虫大多生活在地表活动,统称为“甲虫”。其他时候,白尾地鸦还吃蝗虫、蜥蜴、植物果实、种子、芦苇叶、双翅目幼虫等昆虫幼虫。白尾地鸦的胃部检查发现,其胃里有马粪、玉米和甲虫。因此,白尾地鸦属于杂食性鸟类。

此外,沙漠公路的临时停车场(垃圾站)或新建的人居环境(如畜牧村、羊段路段、石油基地、物探队、公路驿站等)也是白尾地鸦经常觅食的地方。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对白尾地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公路附近白尾地鸦的数量比远离公路的多。这是为何呢?

这是因为鸟类在沙漠中很难找到食物和庇护所。路的边缘,特别是防护林,可以为乌鸦提供足够的食物资源和筑巢区域。此外,其他陆生物种,如云雀、地山雀和云雀,其种群丰富度在道路附近会更高。

白尾地鸦的觅食策略

与它们的食物来源相比,白尾地鸦的觅食策略更是神奇!

研究发现,乌鸦的食物储存行为与其他乌鸦非常接近。研究人员在野外调查中首次记录了白尾土乌鸦的食物储存行为。当袋子的碎片被丢弃在路边时,警觉的乌鸦很快发现并开始搬运食物。它们似乎并不急于填饱肚子,而是先把它们运走埋了。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清理了现场,没有给其他动物或风沙留下太多的机会。

那么,白尾乌鸦如何在风雨交加、变幻莫测的沙海中找到它储存的食物呢?根据实验,鸟类不能像野兽一样靠气味找到食物,也不能像食肉动物一样用尿液来标记埋葬地点。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视觉定位,在沙漠中能起作用吗?

在流动的沙丘上,随机搜索无疑是大海捞针!目前,对鸟类食物贮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国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很少,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另外,在沙漠中,白尾地鸦如何找到水来维持身体的用水需求?作为一种体型较小的鸟,白尾地乌鸦如何抵御风沙的侵袭?大多数鸟类喜欢潮湿凉爽的环境,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平均地温为70℃。白尾地鸦为什么能抵挡高温?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濒临灭绝

白尾地鸦的分布范围仅限于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乌鸦分布区域的局限性和恶劣的环境条件限制了乌鸦的种群数量,这也是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关注白尾地鸦的主要原因。

白尾地鸦面临的威胁来自多方面,如人口增长、石油开采、狩猎和天敌等引起的环境变化。虽然塔克拉玛干沙漠人烟稀少,人类环境破坏相对较小,但近50年来,周边地区的开发活动不断增加,对沙漠植被、河流湖泊、地下水位、气候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受中医药和迷信野生动物特殊滋补功效的影响,人们为了强身健体,常常到处寻找“秘方”。据说白尾地鸦是被选中的目标之一。尤其是白尾乌鸦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它的肉、血、脑被认为有滋补作用,几乎可以治愈所有疾病。民间更是迷信。

根据白尾地鸦挖掘和掩埋食物的本性,民间有一种说法,白尾地鸦具有挖掘珠宝的能力。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白尾地鸦喜欢在沙漠古城里四处走动。它是唯一能吸引沙漠行走者注意的鸟,成为“盗墓贼”的“指示鸟”!

事实上,这并不奇怪。历史上的古城大多位于古河道的尾端。如今,这里仍有丰富的地下水和植被,自然成为白尾地鸦的栖息地。

此外,石油开发造成的污染、道路上的汽车尾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会对白尾地鸦造成危害。目前,白尾地鸦数量不足7000只,被列为“世界濒危鸟类”和“全球狭义鸟类物种”,并被列入《亚洲鸟类红皮书》。不幸的是,白尾地鸦并没有被列入国家和地区野生动物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