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新西兰南部偏远的斯图尔特岛上,多达145头鲸鱼被冲上海滩。他们成群结队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他们被发现时,大多已经死亡,尸体绵延1.6公里,相当令人震惊和心痛。
新西兰是世界上鲸鱼搁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大规模鲸鱼搁浅事件时有发生。其中,鲸鱼搁浅事件发生在1918年,是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鲸鱼搁浅事件,约1000头领航鲸在新西兰查塔姆群岛搁浅。
鲸鱼作为蓝色深海中最大的哺乳动物,一直是海洋的霸主。最大的鲸鱼甚至可以长到30多米,而小鲸鱼可以长到1.8米左右。它们轻轻摆动身体,摆动尾巴,奋力浪涌,足以在浅海与深海之间自由游走。它们生在海里,也藏在海里。理论上,它们在生命的尽头也应该属于大海,但实际上,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2000次
鲸鱼为何选择搁浅集体死亡?是什么让这样的悲剧频频发生?长期以来,关于鲸鱼为何搁浅“集体自杀”,人们众说纷纭,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一是地形的影响。由于鲸鱼搁浅多发生在坡度较缓的海对岸,西澳大利亚大学生物声学团队提出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在坡度较缓的浅水中,表面与海底的反复反射可能会削弱声学信号。
当鲸鱼处于这样的地形环境中时,它们的超声波信号会受到影响,信号会发生畸变,使其难以准确识别和探测深水位置,使其失去正确的方向。此外,飞扬的沙粒,或雨水形成的微气泡,也可能进一步加剧这种影响。
但后来的研究表明,海岸的缓坡不足以造成回波信号的混乱。鲸鱼之所以经常在平缓的海岸搁浅,是因为鲸鱼搁浅不可能发生在其他海峡或悬崖之间,因此这一理论缺乏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