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一位宇航员进入太空、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绕月飞行,等等。无数人的视野第一次从脚下的地球、只仰望星空,逐渐延伸到月球、火星、金星以及更远的地方。

近年来,人类在月球、火星、太阳、木星和柯伊伯带天体探测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前苏联、美国、俄罗斯等航天超级大国的贡献,也离不开世界各国和有关组织的通力合作。
欧洲航天局研制发射的盖亚卫星、普朗克卫星、引力波探测器等,都凝聚着各成员国的心血。从理想状态看,科学无国界,但利益是客观存在的,航天领域也是如此。当面临矛盾甚至利益冲突时,这种无边界的科学合作无形中形成壁垒。
最典型的例子是近期发生的俄乌事件,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在航天领域的“丰厚遗产”,在国际航天领域拥有一定话语权,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多次做出强烈回应。

欧洲航天局眼下最担心的是多年来被视为宏伟目标并被寄予厚望的火星探测计划。它原定于2022年9月在拜科努尔用质子助推火箭发射ExoMars探测器。这一计划的实施由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共同推动。但受近期事件影响,这一计划已无法按原定时间完成。乐观估计只能在2024年实施,最坏的情况下甚至取消。
美国和欧洲航天局对俄罗斯表示了极大的谴责,但要知道,欧洲航天局的计划最初是与美国合作的,但由于预算超支,美国屡屡落后于项目,最终只能宣布退出,只承担降落伞系统和部分科学仪器的研制。鉴于这一计划对欧洲航天局的重要性,它不得不寻求俄罗斯的帮助。后来,俄罗斯同意捡起美国留下的“烂摊子”,全力推进大推力火箭和关键载荷研发,还专门开辟了火箭发射场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