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59年,榆林政府实行治沙补贴政策,建立国有林场,使治沙不再局限于引水运沙,而是发动群众一起种树。就这样,毛乌素沙漠进入了全民治沙的局面,大批农民带着树苗走进这片贫瘠的土地,开始植树造林。在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坚持下,毛乌素沙漠地区的防风林带建设起来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此期间,人们不仅会种树,还会在一些未被“改造”的区域利用草方格涵养水源。
不仅如此,毛乌素沙漠的地下水位也比较高,这意味着更容易种树。毕竟稍微挖一下,底部的沙子还是比较湿润的。至于七分奋斗,指的是人对治沙工程的贡献。在漫长的60年治沙历程中,涌现出无数矢志不渝的治沙人。以1974年榆林布朗河妇女治沙公司为例,这支队伍中有54名是女性,当时平均年龄只有18岁,但她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荒芜的沙漠中。
资料显示,布朗河妇女治沙公司住在留坝安子,自带干粮和水,仅靠人就推倒了800多座沙丘,营造了33条防沙固沙林带,在毛乌素沙漠编织了一片绿色,治理沙地14400亩,开辟了2万多亩沙漠绿洲。所以毛乌素沙漠由沙漠变成绿洲的果实,是无数治沙人用青春和汗水换来的。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中国人无论面对什么,都是“不信命”的,只要有改变的机会,我们就一定会朝着那个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