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矩形水池半凿半砌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人们对石窟群的认识,也是随着对石窟开发的过程逐渐深入的。经过观察对比发现,已开发的5个石窟,在底部靠近中心的位置均有一个面积约20平方米的矩形水池,深度平均5米左右。而且两侧是开凿而成的,留有原始的开凿痕迹,而另两侧则是砌石而成,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水池呢?还故意建造成半凿半砌的,用意何在?现在还不得而知。

7、龙游石窟的开凿使用了什么工具?如何实现?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我们想开凿一条隧道,必须经过地质考察,绘制图纸等步骤,还要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定位仪器,以及利用现代化的施工工具及爆破手段,其过程也是十分复杂和艰巨的。那么,在距今遥远的古代,人们没有现代化的测量工具,他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完成即使是现在也十分复杂的垂直定位和地下定位呢?

什么工具造就了开凿精密的石窟?应用现代的测量工具和手段对石窟洞内墙尺寸进行测量,发现龙游石窟形制规整,整体建筑误差极小。从石窟的形制上看,基本上实现了原有的规划设计。此外对石窟的地下布局进行重新测量发现,石窟地下定位十分精确。几个洞窟相隔的墙壁都很薄,这些墙墙壁成等厚,平行延展几十米,最近处不足1米,如果有一点失误都会打穿。这当中最为突出的是,1号洞与2号洞的隔墙,厚度仅50公分。凤凰山24个石窟,可谓是左右相邻而不通,上下相依而不连。

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高级工程师)教授认为,当初开凿石窟的时候,肯定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有精美的仪器和精密的测绘。但从开凿的经验上说,古人还是有所考虑的。比如说十多米到二十多米的高度,周围几十米的宽度,如果一不小心,洞顶就会塌下来。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所以古人根据需要,在一些关键的位置,留下石柱。但是当时通过何种手段计算,确定预留石柱的位置,却是不得而知。

孙钧教授说:“那时候后肯定没有精确测量仪器,那它怎么定位呢?它要不打穿,而且还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何况岩壁比较薄而且相当平。如果在地面上施工,那是看得见的。但是在地下,却什么也看不见。那个时候没有经纬仪,没有水平仪,更没有现在的GPS,当时使用什么测量工具,是如何操作的,这些都是谜。而且如果用人工一凿一凿的凿下去,那需要多长时间呢?就单说运输的困难,光线的困难,肯定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说不定就是一二十年。”

对于石窟不是随意开凿,而是有事前的规划和使用了测量技术这种说法,贾钢教授也表示赞同。从目前开发的几个石窟看,洞与洞之间靠得很近,而且隔墙差不多使等厚的,如果没有一种很好的测量技术,没有一定的方向、定位,要做到这样的精细,是非常困难的,洞与洞之间就会有被凿穿的可能。但是在没有各种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开凿工作把握得如此精确,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8、洞口狭小而采光、通风无碍

龙游石窟的洞口大多只有二十多平方米,洞顶状似天穹,到达洞底有数千甚至上万平方米,整体呈“倒斗型”。由此造成石窟内光线暗淡。站在洞底,只能见几缕阳光斑驳而下,昏昏然如置身地窖。在烈日当空的中午,四号窟切断电源后,洞内顿时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虽然尚不能断定石窟确切是在什么年代开凿的,石窟的开凿年代也未见诸史书,但开凿之时,必定还没有电力资源可供使用。在今日人类开凿隧道、地铁等地下工程,没有灯光的照明,人类几乎不可能在地下找准前进的方向。石窟的施工难度和危险性都是极大的,即使在有电力照明的今天,利用纯人工开凿,都是难以想象的。工程质量的要求如此之高,那么工作的照明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难道先人们就是在黑暗中创造了“世界第九大奇迹”吗?难道是今人对黑暗的感觉逐渐退化了?

石窟在地下密不透风,洞与洞又互不相通,空气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在洞中容纳大量劳动力,劳动者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明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在洞底沉积,不仅劳动者将因缺氧而丧失劳动能力,明火也会因为缺氧而熄灭。所以基本不太可能用明火照明。而且在石窟的四壁及洞顶均未留下任何火烧的痕迹,窟中也没有留下灰烬的痕迹。如何采光、通风,成了龙游石窟一大谜团。

视频:龙游石窟之无法破解的千年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