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曾言:“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古往今来,人类始终无法十全十美,千百年间,因判断失误而致悲剧发生之事不胜枚举。虽此类悲剧令人唏嘘,然其中经验仍无比宝贵。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因如此,在现代社会中,关于考古事业的发展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一帆风顺,但实际上,受思想水平及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考古专家也曾走过许多弯路。

曾经,著名文学家、考古专家郭沫若便因自己的错误决定,对中国考古事业发展造成沉重打击。当时,他坚持挖掘定陵的举动,致使无数文物遭到损害,时至今日,这场考古悲剧也令许多人唏嘘不已。那么,为何郭沫若会做出如此举动?在发掘定陵的背后,又隐藏着何种秘密呢?

众所周知,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曾因战争的影响,一度处于危难境地当中,这也使得我国各领域内的发展均陷入僵局。

但凭借着我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各领域内发展事业重新走上正轨,我国人民的生活也得到安稳保障。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领域的专家均希望能够今早做出一番成就,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考古专家们,便力求尽可能多地发掘古墓,以此实现对历史的深入研究。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受厚葬文化的影响,一般来说,显贵之人的墓葬中必定会有着无数珍贵文物,而帝王陵墓内,更是有着数不尽的珍贵宝藏,这也使得专家们将目光,放置在更为神秘的帝王陵墓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郭沫若开始对明代皇陵进行研究。之所以郭沫若对明代皇陵情有独钟,也是因其对明代诸多典籍的重视。民间传说表示,很多已经失传的明代典籍被埋葬在皇陵中,甚至包括《永乐大典》,若是能够打开皇陵,也必然会为我国明代历史研究提供相应帮助。

此后,郭沫若开始起草发掘长陵的报告,当这一消息传出后,很多专家也对此持有反对意见。在众人看来,当时的中国考古技术尚未成熟,若是贸然发掘长陵,也很可能会对长陵内的文物造成损害。

虽在这段时间内,郭沫若曾坚持发掘长陵,但受到技术水平限制,我国考古专家们并未成功找到长陵墓道入口,无奈之下,郭沫若等人便只能将发掘目标转移到定陵之上。

当中国决定发掘定陵的消息传出后,在国际范围内引发巨大轰动,当时,很多西方学者甚至希望参与到定陵发掘工作过程中。

因定陵的规模相对较小,发掘难度并不是很大,此后,经过郭沫若等人的不断努力,定陵入口终于确定。

可由于专家们在此前的发掘经验并不是很多,所以,众人未能意识到地宫与外界氧气含量的差距。当定陵地宫之门被打开后,大量氧气涌入地宫当中,使得许多文物均严重氧化。

一时之间,文物损失不计其数。面对着眼前的景象,在场专家顿感手足无措。然而,郭沫若等人却下定决心继续发掘,最终,在郭沫若等人的努力下,定陵内的诸多文物也被带到世人面前。

虽这些文物的现世令人们叹为观止,可因专家们对文物保护方法尚不熟悉,所以,许多被带出地宫的文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对于我国历史研究事业而言,也带来了莫大的遗憾。

基于此次事件的影响,我国领导人决定不再允许考古工作者挖掘未经破坏的古代皇陵,凭借着这一政策的帮助,中国范围内的其他皇陵得以完好保存至今,并未遭到外界的破坏。

结语

虽郭沫若本人的文学成就相对较高,但在发掘定陵的工作中,他的错误仍不可忽视。

其实,在中国社会考古事业发展进程中,如同此类的错误曾多次出现。基于这些失败经历的影响,世人得以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这也为我国历史研究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现代社会中,我国各领域内技术水平均有所提升,但时至今日,许多皇陵的真实面目仍无法展现在世人面前。

或许在未来的日子里,当我国考古发掘技术实现更进一步的提升后,皇陵中的诸多秘密也将重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