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人不可一日无粮。自古以来,人们都追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在古代,粮食的收成很受天气的影响,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颗粒无收。
但倔强的古人自然不会任凭自己被上天“拿捏",所以在收成好的年份会多多备下粮食,等到有饥荒的时候,政府再开仓放粮或命粮商降低粮价,以保证在饥荒时期大部分人的温饱,这也是政府的常规操作。
但北宋的范仲淹表示不服,偏反其道而为之,下令让粮价继续涨,而灾民还对其拍手称赞,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饥荒危机
在北宋年间,中国多发自然灾害,在公元960——公元1127这一百年多年间,共发生大大小小自然灾害八百余次,换算下来,平均一年就要发生八次灾害。
公元1049年,也就是北宋皇祐元年,61岁的范仲淹被调任到杭州担任知府。但在范仲淹任职不久后,江浙这一带就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见此情状,范仲淹当机立断——开仓放粮,救助灾民。
但是当范仲淹开仓放粮、施粥救灾一段时间后却发现,无论他怎么救助灾民,灾民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又增加了,并且在源源不断地出现。正当范仲淹愁闷该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时,更麻烦的事情出现了。
由于救济粮不够,人们便想尽一切办法去换取粮食,这时候的粮食比金子还要金贵。往往在此时,便会出现一群要发国难财的奸商,毕竟灾荒也只是穷苦的农民们的“灾”,对于不缺粮的他们而言,此时正是大赚一笔的好时期。
于是,杭州的粮商把粮价由原来的100钱一斗,抬高到120钱一斗,这对于本来就贫苦的农民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但是迫于无奈,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去买。
范仲淹听闻此事,思索一番,一拍大腿,言:“甚好!”仆从们一头雾水,心道,这大人莫不是急疯了,粮价都涨到几倍贵了,这大人还有心情叫好?但是更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还在后面。
荒年三策
这位大人不但没有去阻止那些粮食随意涨价,反而还自己往上再烧一把火,直接把粮价抬高到180钱一斗。好家伙,这操作实属是“6”啊,这可把随从们吓坏了,要知道,范仲淹可是出了名的为国为民啊,难道真的是因为大人岁数大了,到了归乡颐养天年的年纪了,脑子不好使了?
事到如今,只能说,果然仆从们的格局还是太小,事情还没完呢,小小抬高粮价也只是开胃小菜。只见范仲淹操作完粮价,转身就去寺庙了。
去寺庙干嘛,难不成大人这已经放弃抵抗,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了?
只见范仲淹来到寺庙,对寺庙的住持说道,现如今正值饥荒,这些灾民也无事可做,既然如此,他们的工价必定甚低,不如趁此机会,抓紧多多修建寺庙,方可为寺庙省下一大笔银钱。
这主持一听:豁~这范大人比那地主更会剥削啊,这算盘打的甚是精妙啊。说着回头就安排起来新建寺庙之事。
这粮钱也涨了,活也干了,这下范大人总可以消停会儿了吧,答案是NO。
江浙一带,人们甚喜赛龙舟,来一场龙舟比赛,酣畅淋漓,锣鼓喧天,别提有多痛快,但由于饥荒,人们食不果腹,更别提什么龙舟比赛了。
范仲淹一看,这不行,我管他什么饥荒,你得给我热闹起来。于是他又张罗着举办龙舟比赛。
人家别处闹饥荒都愁眉苦脸,这杭州闹饥荒,范大人带着百姓们划着龙舟玩得不亦乐乎。
这三桩事情一出,震惊全国,参范仲淹的折子是一天比一天多。但范大人表示: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果然,事情很快出现了转机。
真相大白
全国的粮商听说杭州的粮价比别出高出几倍,还是官老爷承认的,马不停蹄地从四面八方往杭州汇集。这范大人看人也差不多了,那戏台子也搭好了,那不得赶紧开演啊。
于是他一声令下,开仓放粮。这下轮到“奸商”们傻眼了,辛辛苦苦从家里运来的粮食,到了地方竟然要卖不出去了。
运来的粮食想要再运回去,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况且,粮食的保存时间也有期限,这要是潮了,蛀了,以后可咋卖得出去。
无奈之下,“奸商”只好化身“大善人”,将粮价一跌再跌,从原先的180钱跌到100钱,让原本买不起粮食的百姓也吃上了饱饭。
不仅如此,由于修建寺庙,大兴土木,百姓们也有事可做,这也是最早的“以工代赈”。
范仲淹把这一思想表述为:“荒歉之岁,日以五升,召民为役,因而赈济。”政府提供机会,人们靠自己的力气,赚得一份工钱,不至于被饿死。
此外龙舟比赛的举办,不仅让杭州没有了灾荒的气氛,而且还吸引了各路达官显贵,一个富贵人家的到来,便可养活10个百姓,周边的小贩也因此小赚一笔。
在范大人的帮助下,杭州平安度过了这次荒灾,百姓们对范大人的做法是连连叫好,拍手叫绝。这三个惊世骇俗的政策,被后人称为“荒政三奇策”。
不得不说,范仲淹不仅是为民着想,还足智多谋,善于思考,懂得变通,勇于担当。他冒着被弹劾的风险也要谋求百姓幸福,保证百姓利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仲淹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只是一味的开仓济民不是长久之计,不如另辟蹊径,让百姓们亲手劳作,自给自足。时至今日,这些政策也是通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