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

但和之后的王朝相比,这个朝代的存在感弱了很多。比如商朝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小说,而夏朝似乎只有大禹具有较大影响力。

根据古代史书的记载,大夏的国祚长达400多年,中间也经历了很多次权力的更迭。但或许是因为年代比较久远,相关的记载非常模糊,不少内容都是语焉不详,真实性存疑。

正因如此,西方不少史学家对夏朝的存在颇有微词。

而且迄今为止,我国也没找到夏朝中前期的文物来提供确切证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会不会大禹建国另有隐情?

朝代存在的证明

一般来说,想要证明一个朝代的存在,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首先是要有相关的文字记录,这一点上我国是具备很大优势的,各方面的史书可谓是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则需要有关键性的出土文物以及王朝遗址,为历史的存在提供的“物证”。

有关夏朝的记载,我国的很多史书中都有提到,比如《史记》中就有这方面的内容,只是相对比较简略。

而有关夏朝的更多记载,出自另一本史书《竹书纪年》,它是晋国和魏国史官记载的编年体通史。

其中详细介绍了夏朝的历代帝王,以及他们统治过程中经历的政变和一些重要的事。可以说,在史书资料方面,夏朝的存在还是留下了很多文字资料的。

而根据《竹书纪年》中的内容,夏朝从大禹获取王位后一直到夏桀王国,一共经历了17任帝王,总共持续时间约为471年。经计算后可得,夏朝的诞生时间大概为公元前2070年。

但是想要证明一个朝代的存在,只有史书记载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王朝的遗址以及相关的文物。

在这方面,夏朝就弱了不少,很长时间里都没找到与其有关的考古发现。

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它距离如今时间较远,难以找到相关的文物。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比如夏朝之前的尧帝时代就有足够的文物证明。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中发掘的文物上就找到了“文尧”的记载,有力证明了尧帝时代的存在。

不仅如此,良渚文化遗址的存在则证明了我国从公元前3300年开始,就已经开启了文化史。

目前,这一点如今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良渚文化遗址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

和尧帝时代以及良渚时代相比,夏朝的建国时间无疑要晚很多。因此说夏朝是因为时间久远而无法找到相关的文物,多少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

看到这里,对历史比较熟悉的人可能会问,位于洛阳盆地二里头遗址被不少人认为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这难道不是证明吗?

可以这么说,二里头遗址是我国研究夏商断代史的重要考古发现,但它发现的内容和史书中记载的夏朝还有一定的偏差。

二里头遗址提供的证明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我国近些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它证明了在距今3800年到3500年的时间里,华夏文明已经出现了国家的兴起、王宫的建设以及王权的定制等重大历史变化。

二里头文化遗址有力证明了从公元前1800年开始,华夏文明就已经实现了从多元化的邦国文明到统一的王朝文明的转变。它的存在将中国的王朝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好几百年。

因此,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让西方历史学家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质疑彻底画上了句号,是中国史学界最振奋人心的发现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二里头遗址证明了我国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一个统一的王朝。

但它无法证明这个王朝就是历史记载中的夏朝,因为这里并没有出土任何有关夏朝的自证性文字。

这一点和商朝不同,国际社会如今对商朝的存在已经没有质疑,因为在殷墟遗址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就存在自证性文字,表明这些文物都来自于商朝。

而二里头遗址根据时间和史书来判断应该是位于夏朝的中晚期,但它到底是不是夏朝的王都还缺乏一槌定音的证据。

根据现代的精密仪器计算,二里头遗址中一期的存在时间是公元前1800年之前,但它只是普通的部落聚集地。这里真正成为王都是在二期遗址中,时间是公元前1750年。

而这个时间和夏朝的建国时间是存在不小冲突的,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大禹是在公元前2070年继承王位的。即便以他的儿子启为夏朝的初始,那也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

显然和二里头遗址成为王都的时间是明显不符的,除非古代的夏朝进行过迁都。但是根据史书的记载,夏朝并没有迁都的行为。

考虑到商朝迁有明确的记录,因此大部分史学家都认可迁都这样的大事一旦发生,必然会在史书中留下痕迹。

总的来说,二里头遗址即便属于夏朝,也只是中晚期,夏朝前期的历史依然在一团迷雾中。

再加上国内如今并没有发现在二里头之前的夏朝国都遗址,因此夏朝迁都说并没有实质性证据。

有关夏朝的猜测

对于这个现象,史学家给出了多种假设,有的学者认为夏朝可能确实发生过迁都行为,但是因为遭遇了大洪水,相关的资料以及第一个都城的遗址都被彻底破坏。

所以夏朝的第一个国都既没有历史的记载,也没有相关的证明。

但也有一些史学家给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假设,他们认为二里头遗址或许就是古代夏朝唯一的王都。

之所以出现时间的不匹配,很有可能是因为夏朝本身就处于从部落文明到王朝文明的过渡中。

其实回过头来看,无论是在历史典籍还是民间传说中都只提到了大禹在完成治水之后收获了天下人的敬仰,并继承了联盟共主的位置,并没有任何一个证据表明他建立了广域王权政权。

因此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大禹建立的所谓夏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实力强大的部落,在名义上得到了其他大大小小的部落认可而已。

大禹去世之后,启继承了王位,从此中华文明进入了家天下的新阶段。

或许正是因为家族传承制度的出现,才让夏的统治者拥有了建立广域王权的强烈动机,进而逐渐诞生了所谓的王朝文明。

而且“夏朝前中期是部落文明到王朝文明的过渡”这个说法,综合来看是更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

因为分散的邦国部落文明很难在一瞬间就转型为王朝文明,它是需要大量时间去累积的。毕竟当时的人们已经习惯了部落统治,怎么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彻底改变想法。

譬如在古代社会,从分封制发展到郡县制都经过了秦汉两朝几百年的积累,汉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分封和郡县并行。可见,这种国家政权机制的转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至于史书中把大禹建立的国家称为夏朝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竹书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编写的。此时距离夏朝的灭亡已经过去了近千年,很多历史细节都已经湮灭。

因此,当时的史学家很难确认夏朝具体是在哪个时期进入王朝文明的,不如干脆一步到位,从大禹继承王位开始算起。

总的来说,从现有的史书资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夏朝的存在与否还有不少疑点,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证明,甚至新的考古发现还有可能表明大禹建立的并非夏朝。

但一些人借着对夏朝的质疑进而否定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那就其心可诛了。

现在只是没确切证据表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国都,但它的存在能证明3800年前中国已经有王朝文明。更不用说,比它更早的陶寺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都已经得到史学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