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天,沈阳市考古人员在康平县张家窑的林场,意外发现数座大型墓葬,经过研究后确认墓葬为辽代墓,考古队在里面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其中除了首次出土的白釉以及黑鹤采梅瓶等数百件文物,还发现了,传说中极为罕见的纯金面罩和银丝网。

这个神秘黄金面罩,它被倒扣在墓主人的头部,并且全身还包裹银丝网,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由于墓葬规模太大,考古队的挖掘工作一直持续到深秋,为了保护文物不被破坏,考古队决定将墓葬中的两座墓棺,提取到实验室内进行细致的清理研究。

随着对木棺的清理,他们在里面发现了大量的金银以及宝石等珍贵的高等级藏具,而其中发现黄金面罩的棺椁吸引了考古学家,希望通过他能从里面揭开,千年前契丹贵 族墓的神秘葬俗。

据史料记载,契丹民族发源于内蒙东部,大约在唐朝末期在中国北方草原崛起,并建立契丹国,在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历经近200年,后来在1125年被金所灭。辽国被金国灭亡后,契丹人就分散了,有的被同化,有的民族特征不明显,但是他们依然还有一些文化遗存,被金国的女真人同化,成为明清的女真人或满族人。

在契丹贵 族中,他们流传着一种特殊的葬俗,去世后,会在脸部覆盖上金银以及铜等,不同材质的金属面罩,他们会根据死者生前的等级和身份采用不同的制作材质,而这具纯金面罩在出土的时候全身都覆满了土,并且背面朝上,后来专家们在研究后,发现这些金属面罩非常具有草原民族特色,有着特殊的实用性,它全身由一整块黄金打造而成,由于黄金具有非常的延展性,因此它的造型被锻造得非常精细。

考古学家在挖掘下,发现了一个盗洞,但是现场的清理却让人出乎意料,墓室内出土的文物非常完整,没有被盗,木棺内依旧保留着下葬时的完好状态。

从木棺中出土的几件金饰品来看,这仅仅只是一个小插曲。随后考古学家,使用高倍望远镜对木棺中的丝织品进行了观察,其纹理清晰可辨,高超的工艺技术令人惊叹,其中包裹了使用金箔的装饰品。

随着对木棺的发掘清理,新的问题又摆在了考古人员的面面前,如何才能保护纺织品不受破坏,又能顺利的向下清理?

众人经过商议后,决定首先将水淋在土上,这样一来,考古人员就可以将土一点点清理掉,从而使纺织品露出来,棺木中的文物很快就显露出来一条金色的腰带,呈现在众人面前,专家推测在他的下面还埋着银丝网络,而尸骨就在蕞下面一层。

那么1000多年前,草原民族的服饰上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特征?

考古人员根据出土的纯金饰片,反复推敲着他们的构造,随后在丝织品的旁边发现了神秘物品,刚开始还以为是一个扣带,仔细查看后原来是一个手镯,在左手的位置上,保存的较为完好,上面还雕刻着花纹。在相应的右手位置,也有一个一颗红色的宝石,经确认后,是一个重量较轻的琥珀,而这种宝石只有高等级的契丹贵族才能使用,看到如此情况,专家有些好奇,那么看起来不到2平方米的棺木里埋葬的到底是谁呢?

由于年代久远,考古队决定通过x射线观察,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腰带上的金饰片相当丰富,围绕在墓主人的腰部,,mu一时间,也难以分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专家终于确认了它的位置,继续向下发掘。

在墓主人手部位置,又有了新的发现,经过冲洗后这是一个金戒指,它呈十字形,尺寸非常的大,并且在它的正面还篆刻着,草叶纹的纹饰和其他随葬品一样保存的非常完整。尽管这座墓葬群的等级很高,但是考古人员却没有,在里面发现任何能证明墓主人身份和年代的器物,而且包裹着在他身上的银丝网络,早已破烂不堪。

为了查看银丝网络的残损程度,考古人员小心翼翼的从墓葬中,挑出金属编织物,但让人失望的银丝网络的破损,超出了专家的预期,只能想办法保存更多关于他的数据资料,而黄金面罩与和银丝网的出土在整个考古界都是非常罕见的。

在此之前,只在陈国公主墓内发掘过,因此考古人员认为墓主人的级别,应该不会高于陈国公主。

从出土的文物情况来看,墓主人生前非常富有,地位也非常高,应该是契丹族群里的大贵 族阶级,而墓中发掘的高等级器物和纺织品也彰显着墓主人的富有。

随着发掘的持续深入,考古人员发现木棺的银丝网络应该是穿着于墓主人的内一之上,其主要是用来防止形体散乱。而在银丝网络的下面则依次穿着外衣、束腰带、戴面罩、套银靴、配首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棺的整体规格呈现在众人眼前。

考古人员发现,死后佩戴面具,身穿银丝网络的神秘葬俗,主要源于契丹民族独特的殡葬文化,契丹人相信“行不散,则神不离”。

有些专家认为,这种丧葬习俗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汉族传统礼制的影响,并且与中原汉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存在某种相似性。

尽管墓棺内墓主人的身份还没有确认,但考古人员对于契丹贵 族墓群的性质,却有全新的认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背后的未解之谜也将会随之揭开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