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生活条件,真是比不上现代人,比方说过冬的时候,就可能没有棉衣。

诗经秦风史料上说,上古三代人们有棉袍记载,在周代,袍的地位并不高,属于一种生活便装,由于御寒性能好,当时野外作战的士兵,在冬天都标配有棉袍,所谓战袍既因此而来,即便如此,在物质匮乏的古代,棉袍也不是想穿就能穿的,《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诗歌叫无衣,诗的开头即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所以当时的情况是,两个人共穿一件袍子。贫苦人家更是无袍可穿,到了唐宋时期,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就决定用纸来做衣服,那时人们开始用槠皮纸做衣服称为“纸裘”,它不但御寒,耐穿,而且价格便宜。简直是贫民冬季出门好选择,《说文解字》里说“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弄的大家以为古人,能让大家,个个的有个“貂”。

棉花是舶来品,元明时期之后,才开始广泛的种植,丝棉和麻 衣,丝棉是官府向民间徵收大量丝绵,即是供官员、军人作冬服之用,不是给谁能穿得。

麻 衣要中国古时所谓的布,一般是指麻布,人们用“布衣”一词形容平民百姓,是因为穷 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以麻布蔽体。

陆游《霜风》诗说:“十月霜风吼屋边,布裘未办一铢绵。” 另一《泛舟过金家埂赠卖薪王翁》诗说:“软炊豆饭可支日,厚絮布襦聊过冬。” 都反映了当时,尚可饱暖的生活水平,是麻布作面料的丝绵冬服。

那么,古代皇家及贵族,用羔羊皮、狐白裘等动物毛皮,而且庶人也可以用劣质的羊皮或者狗皮。

《周礼》对天子、诸侯之服有很多讲究,裘属于内依,穿法为:内依--裘--裼--袭。外面一定要罩上衣服。外面的裼衣、袭衣的材质,也随地位财富的高低多少,而有优劣之分。

明朝,官员们服饰分的很细,根据不同品级,不同场合衣料刺绣图案都有不同规定,和之前的朝代不一样的是,明朝棉花生产普及,棉织技术也快速发展,冬天时,平民百姓可以用棉花做成夹棉衣服来保暖。明朝贵zhu的服饰颜色华丽,织锦图案工艺精美,冬季里面镶貂狐皮保暖。

朝入关初期,严格执行的“剃发易服”政策,其实,也不是原封不动的满装,满族出身东北白山黑水,服装多以毛皮、革裘为主, 入主中原后,不适合关内温热的气候,进行了一定的改良。

不仅衣料进行了改变,由毛皮变成了丝棉,对襟、盘扣也是从汉 人服饰上照抄的,明服的一切改良都被满服所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