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考古学家们在中国考古界引起巨大轰动的一次发掘中,发现了曾侯乙墓。这座墓葬的椁室在规模上远超长沙马王堆的辛追夫人墓,是其六倍之大。曾侯乙墓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曾侯乙铜冰鉴,以及成千上万件各类青铜器、玉器、漆器等。这次的考古发掘不仅揭示了古代贵族的奢华生活,还呈现了一些被忽略的细节。

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细节是曾侯乙墓中的口腔内藏有21枚小动物形状的玉器。这些玉器大小如拇指,包括6枚牛形、4枚羊形、3枚猪形、3枚鸭形和3枚鱼形玉器,还有2枚狗形玉器。这一发现令人不禁好奇,为什么曾侯乙的口腔里会充满玉质的小动物?这21枚玉器是否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特别是山东大汶口文化中。在这些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口腔内含有石、陶小球的迹象,甚至有墓主人牙齿因此而磨损严重。这表明口腔内含物的习俗可能在古代已经存在,但确切的起源和信仰背景尚不清楚。然而,在商周时期,口含玉石器的习俗变得更加常见,并带有一定的礼制。

在商朝时期,口含玉石器的墓葬可以分为不同等级。低等级墓葬的墓主人口中含有贝类,数量不定。而高等级的墓葬则口含各种玉器,如玉鱼、玉蝉、玉珠等。这些高等级的墓葬多集中在王权中心区域。

习俗在两周时期进一步规范,规定了口含的数量和种类,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口含不同的物品,甚至有饭晗的习俗。这种习俗的起源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对逝去之人的善待,将口腔内塞满东西表现对死者的尊重;二是实用性,口含可以保持死者的形体。

曾侯乙墓的口腔内含有21枚玉器,数量明显超出了一般的习俗。至于为什么是21枚,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具有特殊含义。不过,这个数字与曾侯乙墓内的殉人数量(也是21人)之间存在一种巧合,这或许值得进一步研究。

此外,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也反映了曾侯乙是一位美食家。墓葬中的青铜器与饮食相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青铜炉盘。这个炉盘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口径39.2厘米,下部口径38.2厘米。上部出土时还有鱼骨,鱼骨中夹杂着梅核,专家鉴定为鲫鱼。这个炉盘的特点表明曾侯乙可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烹饪方式,类似于现代的“干锅”。

墓中还出土了大量调味料,如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于、芒耳等,这些调味料可以用于各种肉类的烹饪。曾侯乙对酒的要求也很高,他甚至在饮酒时过滤掉其中的一些沉淀物质,以调节酒的温度。这种对食物和饮品的讲究使曾侯乙成为了古代的美食家。

考古发掘不仅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还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历史的机会。通过陪葬品,我们可以窥探古人的品性、爱好和生活习惯,这让历史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曾侯乙墓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古代的美食文化,还展示了古代贵族的奢华生活,同时也让我们对曾侯乙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正是考古学的魅力,它帮助我们还原历史,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重新认识历史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