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9日,一群民工伴着推土机在山包上作业,当原本海拔高近50米的山包,被刨去17米的封土时,突然漏出了整齐的石块,民工们的镐头继续刨着、刨着,石板出现了裂缝,石板的下面似乎是一个山洞。

当时作为基建科长的邓钦友因为有些考古知识,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洞穴的不同,于是迅速上报给了有关单位。很快就有考古人员来到了现场,但是到了现场,考古人员却犯了难。因为裂开的洞缝隙最宽的地方也就三十几厘米,这要怎么勘察?

最终决定是由有“金刚钻”之称的黄淼章老师负责进入洞穴勘察。当时进入洞穴的保护措施特别简单,绳索、竹竿、手电筒,黄老师顺着竹竿就下去了。在洞底下那么一照:不得了!了不得!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墓葬,是在先前的岭南地区前所未见的。(确实是不得了,最终这座墓发现了罕见的丝缕玉衣。)

这座墓室放佛是一个厅堂,顶部及四壁隐约可见绘着某种纹饰。这座墓穴全部用石块与石板组成,四壁完好,只是顶部已经有石块破碎,随时有坍塌的可能。黄老师既紧张又兴奋。摸索着小心地前行着,绕过墓道中的陪葬品,来到了主墓的石门旁,贴着石门的缝隙向里看了一眼。脱口而出:“我的天”。

上面的拉绳子的考古人员好久没听到黄老师的声音,以为下面出了事,赶紧拉绳子。黄老师赶紧向上面报平安。没多久黄老师被拉了上来。跟着黄老师一起上来的还有一件大玉璧、一个铜编钟、一个陶罐。后来,经过初步分析,认为这座墓很有可能是南越王或南越王的家族成员墓葬!这就是广州南越王墓被发现的经过。

广州南越王墓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

根据出土的印章断定墓主人是第二代南越王【赵眜】。也就是《史记》与《汉书》中的“赵胡”,他是第一代南越王“赵佗”的孙子,由于赵佗死时已经101岁了,实在是太长寿了,儿子都被他熬死了,最终孙子“赵眜”继位。

《汉书》中说:“佗孙胡为南越王,婴齐嗣立,即藏其先帝,文玺,文帝玺。”

墓中出土的墓主人私印,上有“赵眜”二字

结果这次在赵眜的墓葬发现了文帝玺印等,所以,通过此次南越王墓的发掘也发现了原来《史记》与《汉书》中“赵胡”是写错了,实际上应该是“赵眜”。

丝缕玉衣,出土时丝缕已经腐朽,专家们花费了3年复原好

值得注意的是,赵眜入葬时用的“丝缕玉衣”,红彤彤的很好看。这是有别于中原王朝的第四种玉衣,属于首次发现。这也是对于汉代玉衣形制的一种补充,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