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0年三月,赵匡胤,即宋太祖,发布了一封诏书,命令南汉国君刘鋹停止割据行为,并归还中华圣土。这封诏书由江南国主李煜转交给刘鋹,以期劝说他不要负隅顽抗,减少损失,减轻罪孽。然而,刘鋹对此并不满意,他并未意识到与大宋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同样地,李煜也没有看透,这封诏书同样是下达给他的。即使他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他也会故意装作糊涂,希望能够逃避被统一的命运。

由于刘鋹不识时务,宋太祖不得不诉诸武力。公元970年九月,太祖任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帅,率军攻打南汉。公元971年二月,潘美成功消灭南汉,将刘鋹、刘鋹的家族以及南汉大臣共九十七人全部押送到东京汴梁,由太祖亲自处置。

在宋军攻打南汉的同时,南唐有两位将领上书给李煜。其中一位是镇海节度使林仁肇,他认为此时正是出兵收复被后周夺走的十四个州的绝佳时机。他分析道,宋军长期征战西蜀、北汉和南汉,兵力疲惫,粮草供应等方面一定存在许多问题。利用居民对江南国的怀旧心理以及他们的粮食供应等优势,完全有可能收复失地,恢复过去的版图。

林仁肇还提出,如果行动成功,将是国家获益。而如果失败,就可以将责任推到他一个人身上,宣称是他个人背叛江南国,以此表达对大宋朝的忠心。这样一来,宋太祖就不会将责任归咎于李煜,也不会对江南国产生怨恨。

李煜并没有勇气采纳这些建议,他害怕惹怒大宋朝,进而引来更大的灾难。另一位将领卢绛也向李煜提出建议,他指出北朝正在攻打南汉,后蜀已经被灭掉,接下来的目标可能就是江南国。同时,东面的吴越国与江南国是世仇,一旦北朝出兵,吴越国不仅会充当帮手,还可能直接引导北朝的行动。

卢绛建议利用北朝分身乏术的机会,先击败吴越国,以免其成为北朝的帮手。他甚至提出自己被指责为叛乱,然后李煜出兵讨伐,并请求吴越国出兵帮助平定叛乱。待吴越国派兵到达时,李煜再率军攻打吴越国,吴越国被迫撤退,然后他们一起进入吴越国,自然而然地将其纳入江南国版图。

李煜的心境并不适合采纳这些建议。他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文人,更加注重文学艺术,对于政治军事并不感兴趣。他更愿意以诗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非亲身参与战争和政治斗争。

由于李煜的消极态度和不作为,最终南唐未能抓住机会与大宋朝展开有效的对抗。宋太祖趁机进一步巩固了对南方的统治,南唐最终在公元975年被大宋所灭。

这段历史反映了南唐国主李煜在面对宋朝的崛起和侵略时的消极无为态度。他没有意识到时机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和政治优势来保护和巩固自己的国家。相反,他选择了逃避和放弃,最终导致了南唐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