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从小时候就表现出聪明可爱、好学上进的天赋,赢得了大臣们的一致赞誉,也让李世民备感自豪。作为长子,他在八岁时便被立为太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因素的影响,李承乾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不再保持聪慧好学的品行,开始表现出阳奉阴违、行为不端的特点。同时,他变得敏感多疑,经常产生派人刺杀他人的念头。人们常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李承乾作为太子,还未等到灾殃降临,便因为自己的行为被李世民废黜了太子之位。与此同时,鲜为人知的第九子李治却因此“捡了个大便宜”

IMG_256

大唐武德二年,长孙皇后在产房里迎来了一个婴儿,名叫李承乾。这位婴儿是李世民的长子,自出生之日起,就备受期望,因为他是太宗的嫡长子。

不到两个月后,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改元贞观,同时封李承乾为太子,时年仅8岁。李承乾自幼聪明好学,具备卓越的品质,历史记载中赞扬他的聪明、善良、美丽的外貌以及仁孝等优点,这些特质让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太子,也令李世民感到欣慰。

李世民为了培养他的儿子作为继任者,为太子选择了杰出的老师,包括李纲、房玄龄、魏征等初唐名臣,让他们精心教导太子。在早期,李承乾非常尊重老师,表现出稳重的性格,李世民也常将一些朝政事务交由他处理,而他也能够胜任得体。

从贞观十年开始,李承乾的性格发生了巨大改变,许多史书记载了他不利的行为。原本稳重懂事的太子突然变得乖戾,做出了许多不理智的行为。他开始纵容男宠称心,甚至与之共进晚餐,同床共眠。这种行为激怒了唐太宗,导致了称心的死刑。李承乾受到了重大打击,甚至在宫中挂起了称心的画像和雕像,供人膜拜。此外,他表现出反叛无道的倾向,不再尊重老师的建议和批评,反而对他们愈发愤怒,甚至试图杀害老师张玄素。

更为严重的是,他常常在东宫模仿突厥人的行为,公然发表极端言论,表现得越来越放肆和疯狂。这种巨大的性格变化使得他与早期稳重的太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子失去皇位的直接原因是他怀疑自己的弟弟李泰对太子之位构成威胁,并试图刺杀他,以及他自己企图逼宫谋反。

尽管李承乾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但还有两个同母的嫡子,分别是三子李泰和九子李治。在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对三弟李泰非常宠爱,这种宠爱在李承乾看来是危险的信号。

李承乾自知自己的不端行为让李世民失望,担心一旦自己被废黜,下一个太子很可能是李泰。为了维护自己的太子地位,他不顾手足之情,决定采取行动,派人刺杀李泰,消除对自己的威胁。然而刺杀未能成功,李承乾越想越不安,害怕李泰向李世民报告,进一步使自己失势,也担心一旦李世民知情,不会轻易放过自己。因此,他决定效仿父亲,试图逼宫。

虽然他的谋反行为遭到了镇压,这本来是一个严重的罪行,但由于他是李世民的长子,李世民还是选择了废黜他的太子地位,将他贬为庶民。与此同时,涉及其中的大臣也被处死,使得这一事件暂时平息。

IMG_256

这次事件让人不禁回想,一个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或许最大的原因是太子这个身份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李承乾在八岁时就被迫承担太子的身份,当时他的父亲刚刚登基,而大唐初期国家局势并不稳定,贞观盛世的创建也是后来的事情。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被迫扶上太子之位,面临着父亲和大臣们巨大的期望,同时他的“腿疾”成为了他的软肋,使他感到更加压力巨大。与此同时,其他孩子对他的嘲笑和冷嘲热讽也加剧了他的心理问题。

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孩子承受过多的压力和期望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同时,父母的明智选择和引导对孩子的成长也至关重要,李世民的决策是为了确保家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