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1年开始,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三门峡渑池县仰韶镇发现了仰韶遗址,这个遗址出土的彩陶成为其研究的重要特征。安特生将仰韶遗址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楚斯特遗址进行对比,认为中国的彩陶文化源自于西方的传播,提出了"仰韶文化西来说"或者"彩陶文化西来说"的观点。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考古发现,中国学者推翻了安特生的判断,证实了中亚彩陶源于中国,从而纠正了安特生的错误。
一、中国彩陶文化
中国的考古学家们在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之前对安特生的观点持怀疑态度,但由于缺乏相关遗址和证据,他们只能默默地接受"仰韶文化西来说"的传播。然而,在1942年,考古学家裴文中指出新疆彩陶出现的时间晚于黄河流域,对"由西向东"的传播路线提出了质疑。随后,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在1965年发现,彩陶文化的传播方向实际上是"由东向西",并在1978年得到了考古学家严文明的证实。
直到1982年,陈戈考证证明新疆彩陶的传播方向是"西传"而非"东传",中国最终推翻了安特生的观点,为仰韶文化正名。这个过程是一个艰难的探寻之旅,需要逐个省份进行考证,最终拼凑出一幅完整的传播路线图。如果没有找到相关遗址和证据,要想推翻安特生的观点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只能任由"仰韶文化西来说"或"中华文明西来说"继续传播。
仰韶文化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最早西传到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后来传到了纳马兹加文化。然而,纳马兹加文化是否是最终的终点站仍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和发现。
二、这个话题引发了三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西方学者在碳十四测年出现之前对很多遗址进行了断代,而这些断代在碳十四测年之后基本没有变动。这说明西方学者的主观推断在年代上是相当准确的,可以媲美科学仪器。既然如此,那么对于仰韶遗址和楚斯特遗址这样的遗址,西方学者应该能够准确判断它们的年代,而不应该提出"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观点。这让人不禁怀疑西方学者在历史断代和考古发现方面的可信度。
2、历史一词中的"历"意味着确切发生的时间,一旦时间搞错,因果关系就会被颠倒。以"仰韶文化西来说"为例,这种观点高估了楚斯特遗址对仰韶文化的影响,低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历史的真相应该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确凿的考古发现,而不是主观的推测和假设。
3、历史研究需要持续不断的修正和调整。正如中国学者在发现新的考古证据后纠正了安特生的观点一样,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我们应该持开放和批判的态度,不断审视和评估已有的观点,并借助新的证据和研究方法来不断完善对历史的认识。
中国彩陶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从最初的怀疑到最终推翻西方学者"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过程。这个过程展示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和艰辛性,也提醒我们在对历史进行解读和研究时要保持科学、客观和持续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