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0年前,古代历史中的上古帝王尧、舜和禹进行了和平的王位传承,各个诸侯心悦诚服,最终导致夏朝的建立。夏朝成立后,除了太康失国和少康复国这两次异常事件,中原地区基本处于和平统治之下。然而,近百年来的考古发现揭示了与传统史书不符的上古历史画面,表明龙山文化至夏代中前期之间,中原地区并未如史书所记载的那样和平,多次大规模战争爆发,古史记载可能被颠覆。
1928年,山东济南历城县的龙山镇成为考古学家吴金鼎的重要发现地,这里出土了大量黑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距今约4500年至4000年之间,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份都有许多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址,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大致对应于史书中的五帝时代。
龙山文化结束时距今大约4000年,而夏朝的建立也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因此夏朝和龙山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时间联系。在考古学角度看,龙山文化之后出现了新砦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新砦文化位于河南新密市,而二里头文化则出现在这一地区的早期。在新砦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东夷风格的文物,这反映出可能发生了东夷人后羿与寒浞代夏或太康失国等事件。
专家们进行了龙山文化、新砦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人骨分析,结果显示当时战争不断,在龙山文化时期,女性的死亡年龄通常高于男性,而在新砦和二里头文化时期则相反,男性的死亡年龄高于女性。这个现象的解释很简单,龙山文化时期战争频繁,许多男性死于战斗,而不是自然死亡,因此女性的寿命相对较长。
颅骨形态分析显示,河南龙山文化时期的人群与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核心地区和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年至4500年)相似。然而,在二里头文化时期,河南地区的人群表现出更多的北方和西北地区人群的特征。
这一特点表明,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与北方和西北地区发生了交流和融合,但很可能是通过战争和征服的方式。周人自称是夏人的盟友,而周人很可能源自山西或西北地区。根据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颅骨形态分析,夏人也可能来自山西或西北,他们征服了河南龙山文化的人群。或者更有可能的是,由于大禹建立了夏朝,征服了山西、陕西等地,并带回了大量俘虏,从而实现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除了人骨分析外,专家们还研究了当时居民的饮食习惯,这也反映出战争的存在。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主要粮食逐渐多元化,包括水稻、大豆和小麦等,取而代之的是以粟和稻为主的食物。然而,不同地区的人们主要食用不同类型的主粮。通过稳定碳氮同位素和锶氧同位素分析,现代学者发现,郾城郝家台和叶县余庄两个遗址的居民主要食用了不同的主粮。
郝家台遗址位于河南漯河郾城区,那里的人们主要以粟或稻为主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遗址中一些幼儿并不是本地人,而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而来,其中一名女性幼儿的生活地点明显较远。余庄遗址位于河南平顶山叶县,那里的人们主要以水稻为主粮,并且多数居民是本地人。然而,也有3名女性和1名未成年人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而来的。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上古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包括未成年人,这很可能是由战争和俘虏所导致。
从龙山文化到夏代中前期的时期,中原地区经历了多次战争。传统的古代历史叙述很可能经过儒家的美化,以强调上古圣王的仁义和爱民,从而树立了美好的榜样。儒家描述的上古圣王可能是他们理想中的君主形象。然而,考古学的发现揭示了不同的历史画面,反映出上古时期中原地区的战争和动荡,这与传统历史叙述存在不同之处。这些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讨古代历史的机会,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