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历史悠久,自原始社会起,先辈们筚路蓝缕,虽经战火天灾而代代耕耘,不绝如线。终于成就了今日泗县的涅槃辉煌!今结合泗县博物馆史前人类展厅展览介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泗县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遗址调查报告》和安徽省宿州市文物局《安徽泗县程台新石器遗址调查简报》等研究成果,简要介绍泗县境内史前人类的分布情况、文明程度。与各位历史爱好者一起参加泗县史前人类科普活动。
泗县史前人类遗址的大规模调查一共有四次:1955年全国文物普查为第一次,发现了佘家台遗址;20世纪80年代末,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泗县进行了调查,又增加了杨台子遗址;从2007年4月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泗县先秦遗址数量有所突破,达到19处;2012年7—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泗县进行了又一次调查,共调查新石器时代遗址25处(其中6处为新发现),散点5处。
泗县博物馆展出示意图
2012年的调查,调查区域选择在中部残丘岗地边缘和主要河流沿线,残丘岗地包括朱山、屏山、老山、赤山及东南部的墩集镇岗地区域,潼河、老濉河、石梁河、唐河、北沱河、南沱河两岸进行了调查,历时30天。
现对唐河流域、北沱河流域、南沱河流域、石梁河流域,还有朱山、马场周边、赤山周边、老山周边史前人类遗址一一梳理如下。
一、 于城遗址
位于草沟镇于城行政村于城自然庄村东50米,位于唐河拐弯处,北、西、南三面临唐河,后唐河截弯取直将遗址包围在新旧唐河之中,同时也对遗址造成了严重破坏,在堤内新唐河岸边有大量陶片和红烧土。遗址呈圆形漫坡状,相对最高1.5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其上为旱地。地表陶片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并有少量汉瓦。该遗址的年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末期至龙山文化早期阶段。
二、 佘家台遗址
位于草沟镇秦桥行政村秦桥自然村南300米,西、南紧临唐河。为椭圆形漫坡,相对最高2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其上为旱地。1953年安徽省考古队发现,20世纪80年代末也进行了一次调查,2012年又进行了一次调查。因当地百姓多年耕作,该遗址被破坏很大(这也是全县史前人类遗址面临的同一个问题)。2012年的这次调查显示,该地地表陶片较多,但以西周和汉代陶片为主,经过仔细找寻仅采集到1件鼎足。20世纪80年代末的调查也仅采集到一件鼎足。2012年调查采集到的这件鼎足时代存疑,或为夏商之器。
三、 苗圩遗址
位于草沟镇瓦韩行政村苗圩自然村西南200米,西侧紧临唐河,位于唐河堤内,北有一条小河流入唐河。为一椭圆形漫坡,相对最高0.8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其上为旱地。地表陶片较少,在北部小河岸边的翻土中有较多陶片。陶器以泥质红陶居多,另有夹云母灰黑陶、夹蚌黄褐陶,器型有折腹鼎、钵、三足钵等,鼎足为圆柱形和圆锥形。该遗址时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早期。
四、 侍圩遗址
位于草沟镇侍圩行政村小侍庄自然村西北200米,西邻唐河,西北有侍圩大桥。为椭圆形漫坡,相对最高1米,面积约4.5万平方米。其上为旱地,地表陶片较多,但以汉代为主,仅有极少量新石器时代陶片。新石器时代陶片以鼎足居多。该遗址的时代和文化面貌与北去10千米的于城遗址相同,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末期至龙山文化早期阶段。
五、 杨台子遗址
位于草沟镇杨台行政村韦庄自然村北200米,位于唐河拐弯处,北侧紧临唐河。为圆形台墩,相对最高8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上早年有杨台小学,现为旱地。地表陶片较多,以商周时期为多,新石器时代陶片较少。新石器时代陶片为鼎足、鬶颈、杯把;商周时期陶片有鬲口沿、鬲足等。另遗址西南50米唐河堤外一处台地上也散步少量商周时期陶片,其是否为独立的遗址抑或为杨台子遗址陶片的人工位移有待进一步工作证明。该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相当于龙山文化中晚期。
六、 唐圩遗址
位于草沟镇孙巷行政村唐圩自然村东 200 米,唐河西岸,为椭圆形漫坡,高约1 米,面积约5 万平方米。地表为旱地,发现陶片较多。在遗址东部唐河边有一水坑,剖面上有大量红烧土块,红烧土块有植物印痕。陶器质地夹蚌陶、夹云母陶、夹砂陶、夹炭陶比例几乎相等,陶色以红陶居多, 纹饰有戳点纹、竖条纹、戳刺纹、乳钉纹等,器形以釜口沿居多,另有鼎足、钵、支座、石斧等。
七、 王楼遗址
位于草沟镇王楼村西北150米,小楼庄东北100米,东临一小河,南距北沱河100米,北邻草沟至赵戴的公路。遗址为一椭圆形漫坡,面积约2万平方米,最高1米。上为旱地,有几座现代坟。地表陶片较少,仅采集到几件新石器时代晚期鼎足。该遗址的时代为大汶口文化末期至龙山文化早中期。
八、 大郭(南、北岗)遗址
位于丁湖镇索滩行政村大郭自然村西南500米,老岗自然村西北300米,草沟闸东,西邻北沱河。西北距王楼遗址10千米。遗址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俗称南岗,北部俗称北岗,两者相距50米。按一个遗址计算,但标本编号分别记录。南岗位于北沱河大堤内,草沟闸东南100米,紧临北沱河,呈漫坡形,高1米,遗址本体面积约4万平方米,修建大堤时将遗址破坏,大堤上陶片分布尤多,且往东一直分布到距遗址150米处,陶片分布区面积可达6万平方米。上为旱地,陶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据村民称曾出土过玉刀。南岗标本的年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中期。北岗位于南岗东北部,草沟闸至大郭的公路穿过遗址,为台地,最高3米,主体位于堤外,堤内也有陶片分布,面积约5万平方米。上为旱地,地表陶片较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北岗标本的年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中期。其中一件泥质红陶薄胎瘦长袋足鬶颇具江南文化特色。
九、 小王庄遗址
位于丁湖镇孙庙行政村小王庄自然村东南150米,梨树园村西南150米,东临一条注入北沱河的小河,南距北沱河500米。西北距大郭遗址5千米。为一椭圆形漫坡,面积约1.5万平方米,高1米,上为旱地,有几座现代坟,俗称大坟地。地表陶片不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该遗址的具体时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
十、 张集遗址
位于草沟镇大梁行政村张集自然村东南200米,南紧临南沱河。原为一高台,高3—5米,后取土筑堤,大堤上也散布有陶片。遗址本体面积约1.1万平方米,现高1米,陶片散落面积约3万平方米。东临一小沟,沟东有一庙,与遗址合称庙台。地表为旱地,陶片为新石器中、晚期及商周时期。该遗址是2012年调查发现的时代延续最长的遗址,历经双墩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和周代3个大的阶段。唐圩、张集遗址与蚌埠双墩遗存较类似,距今约7300—6700 年。
十一、 小史庄—魏桥—程台遗址
位于大路口乡网周行政村小史庄自然村东南200米,程庙自然村东约200米,东侧紧临石梁河。遗址由南北相连的3个漫坡形台地组成,北部两个与南部一个隔条小沟,沟北属小史庄村,沟南属和平行政村魏桥自然村。北部台地俗称老台子,高6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中间漫坡俗称二台子,高2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沟南漫坡俗称三台子,高1米,面积约2万平米。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将沟北称为程台遗址。小史庄标本的时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晚期。魏桥标本的时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小史庄—魏桥—程台遗址四周有几处同时代遗址分布,面积均比该遗址小。从小史庄—魏桥—程台遗址分布的位置、面积及地层堆积情况分析,该遗址应是当时一处重要的人类生活中心,具备区域中心聚落遗址的性质和功能。从采集到的石器多为小型石锛推测当时生产形式除原始农业外,采集业和渔猎业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十二、 霸王城遗址
位于墩集镇任集村,为一土城,传为西楚霸王项羽所筑,北墙长325米、南墙长250米、东墙长205米、西墙长32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西、南、东部城墙保存较好,四角转折处最高,高4—10米、顶宽3米、底宽15米,城外有不连续的护城河,西北部紧临石梁河。任集村居其上,大营至霸王的公路穿城而过。该遗址新石器时代标本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是2012年调查发现的最典型的龙山文化早期遗址。目前,该遗址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城址的年代问题。从种种迹象判断,不排除该城址有筑于龙山时期的可能。该遗址西距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直线距离仅36千米。
十三、 梁庄遗址
位于大路口乡石坝行政村梁庄自然村东南50米,东临石梁河,隔河斜对面即霸王城遗址。由南北两个漫坡组成,北部陶片较少,南部陶片较多,高1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南部临河断面被河水冲刷,暴露出一座儿童瓮棺葬。地表陶片较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该遗址的时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也是2012年调查发现的最典型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
十四、 下杨遗址
位于墩集镇石龙岗行政村下杨自然村西50米,西临石梁河,为椭圆形漫坡,面积约2万平方米,高0.8米,地表为旱地,有几座现代坟。地表可见大量宋明清时期陶片。三普记录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但2012年调查时经仔细调查仅采集到几件周代陶片。
十五、 尹庙遗址
位于墩集镇石梁河行政村尹庙自然村西北300米,付前自然村东北50米,东临藕塘沟,北、西有壕沟,北距新汴河1千米,南临墩集至泗县公路。为一圆形台墩,相对最高3米,面积约0.9万平方米。其上为旱地,并有一户人家。修公路时将遗址南部破坏。地表陶片较多,但以西周时期为主,仅采集到1件小残鼎足。
十六、 东古堆遗址
位于大路口乡尹巷村北50米,西、北
东三面临龙须沟,椭圆形漫坡,相对最高1.5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其上为旱地。在遗址北部龙须沟河床内陶片尤多,龙须沟北岸仍有少量陶片分布。陶片以鼎足为多,另有鼎口沿、盆口沿、钵口沿、豆圈足、鬶足等。该遗址的延续时间稍长,主体相当于大汶口文化中期。有些标本可到大汶口文化中期。是2012年调查发现的唯一一处大汶口文化中期遗址。
十七、 大魏遗址
位于墩集镇大魏村东北50米,王岗村西南100米,大魏至王岗的公路两侧。位于岗地的最高处,中部为一漫坡,高0.8米,陶片散落面积约6万平方米。采集陶片以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主,仅采集到一件鬲足。新石器时代遗物以鼎足为大宗,另有少量罐口沿、鬶足等。该遗址新石器时代标本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中期。
十八、 时谷庄遗址
位于泗城镇大周行政村时谷庄自然村北50米,高台时自然村东侧。位于新濉河大堤内外,主体位于大堤外,为一椭圆形漫坡,相对最高1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其上散布大量陶片,并有几小片各约10平方米的红烧土分布区。修筑大堤时将遗址破坏,堤内及堤身叶散布少量陶片。其上为旱地。地表陶片以新石器时代为主,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并有一些商周及汉唐时期遗物。
十九、 于庄遗址
位于屏山镇屏山行政村于庄自然村东50 米,屏山西麓,东临一条灌溉渠,渠东为 104 国道。陶片主要分布于渠西河堤上,因取土对遗址造成破坏暴露出陶片。遗址南北长约 200、东西宽约 70米,分布面积约1.5 万平方米。陶片以夹细砂褐陶为主,胎及内壁多为黑色,可辨器形以釜为大宗,另有乳足器、小罐等。于庄遗址与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文化面貌较为一致,距今约8000 年;
二十、 东王庄遗址
位于山头镇张店行政村东王庄自然村东南50米。东临一条小河,北临山头至张店的公路。东距赤山1千米,南距潼河1千米。遗址为椭圆漫坡,高0.8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漫坡顶部陶片较多,并有螺蛳壳和灰土分布,陶片以商周时期为主,另有极少量新石器时代遗物。该遗址新石器时代标本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
二十一、 小程庄遗址
位于黑塔镇马厂行政村小程庄组西北50米,北距峰山200米,西距大程小学150米。为圆形漫坡,相对最高2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其上有基督教堂,建房时将遗址西部破坏,在断面处可见红烧土分布。陶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时期。新石器时代陶片以鼎足为多,另有器盖、杯、鬶足;商周时期陶片有鬲口沿、鬲足等。该遗址新石器时代标本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
二十二、沟王遗址
位于屏山镇彭鲍村沟王自然村西南50米,西距老山300米。为圆形漫坡,相对最高0.8米,面积约3.2万平方米。其上为旱地,有几座现代坟,地表陶片较少。陶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时期。新石器时代陶片以鼎足为多;商周时期陶片有绳纹腹片。该遗址新石器时代标本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
二十三、谷杨遗址
位于屏山镇枯河行政村谷杨自然村东南200米,北距枯河至徐贺公路100米。为圆形漫坡,相对最高1.5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其上为旱地,地表陶片较多,以商周时期为多,新石器时代陶片较少。新石器时代陶片为鼎足,商周时期陶片有鬲口沿、鬲足。该遗址新石器时代标本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
二十四、娄园遗址
位于黑塔镇红旗行政村娄园自然村南200米。遗址由东、西、北3个紧邻的漫坡组成,以西漫坡最高,高1.5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新石器时代标本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中期;东漫坡高1米,面积约1.9万平方米。新石器时代标本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北漫坡高1米,面积约0.9万平方米。新石器时代标本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中期;整个遗址面积约4.6万平方米。其上为旱地,地表陶片以西漫坡较多,东、北较少,陶片以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主,另有少量商周时期陶片。
二十五、部分遗址散点
1、洼张新石器散点,位于屏山镇徐贺村洼张自然村东200米的高平之地上,仅发现陶鬶足1件和扁铲形残鼎足1件。
2、洼张周代散点,位于屏山镇徐贺村洼张自然村东南100米的灌溉渠岸边,发现4件东周时期陶片。
3、小张庄散点,位于屏山镇老山村小张庄北300米,老山南麓,采集到4片周代陶片。
4、小杨庄散点,位于草沟镇夏庙村小杨庄东300米,唐河西岸,河对面即为佘家台遗址,采集到1件横装带两道竖凹槽的鼎足。
最后再科普一下,上文所说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是在我国山东泰安市和济南市发现的,其中大汶口遗址距今约4000-5000年,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该遗址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包括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区是山东、苏北、皖北和豫东的汶河、泗河、沂河、淄河、淮河下游的广大地区。是本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000-4600年。
另,大家也许会有疑问:为什么黄圩、杨集、大庄几个乡镇没有发现古人类遗址呢?我想可能是因为那些地方历史上属于黄泛区,黄河泛滥带来的泥沙掩埋了当地可能存在的历史遗存。从黄圩当地厚达5米的淤土情况来看,几乎宋以前的文化遗存都无法在当地地表找到。
本文参考文献:
《东方考古》第10集《安徽泗县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遗址调查报告》;作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方文物》2015年第1期《安徽泗县程台新石器遗址调查简报》;作者:涂乔等
《东南文化》2018年第1期《安徽泗县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调查与研究》;作者:张小雷、张伟、何钰婧
部分图片拍摄于泗县博物馆古代展厅。本文杨立峰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