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之名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还有《楚辞·天问》中:“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然而也只是有其名,却没有具体说明女娲是谁?有怎样的神通。

到了汉代及以后,有关于女娲的记载就多了起来。《伏羲女娲形象流变考》中整理的有关女娲的文献:

从文献中也看不出女娲为什么就叫“女娲”?只是对于女娲的形象很多文献中都提到了她是“人首蛇身”。汉代的许多画像石上,女娲也是这样的形象。并且带有女娲形象的画像石、壁画、帛画大多分布在山东、河南、四川、江苏等省份。

但对于女娲之名的内涵,还得从“女娲”二字本身着手,还要结合更早的史前的考古发现。

女娲的“娲”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娲”字,古音应读gua,显然“呙”的部分比较重要,其字形中隐藏了史前先民的“女性生殖崇拜”。并且“娲”同瓜,形容的是孕妇的肚子像瓜。于是,许多学者将它与史前很多文化中出现的“葫芦文化”联系到一起。不过这一点太难让人信服了不过,从“娲”字本身来说,感觉凸出的确实是腹部,所以,我比较相信“女性生殖崇拜”。女娲是母神,这样的联想也是很合理的。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孕妇形象

有人说红山文化祭坛发现的陶孕妇像,大肚如瓜,正是女娲的形象。并且因为红山文化还有典型的“玉猪龙”,所以,很多人也将其联想到女娲“人首蛇神”上。不过,这样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此外,还有以“娲”字入手,有人将其联想到了“蛙”上。认为“娲”的原型为“蛙”。蛙的这类形象在马家窑彩陶上出现较多。在青海柳湾发现了一件彩陶上,壶身上有蛙形纹,并且还有裸体人像,陶壶的背面也有蛙形纹。

这些关于女娲起源的研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史前没有文字,许多文化都是靠口口相传,从这一点来说,从女娲的“娲”字的读音入手研究是很有些道理的。对于我来说,相较于青蛙的起源,女娲来自对女性的生殖崇拜这一说更让人信服。在原始社会也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母系氏族社会后才进入父系的。并且早期环境差,能成功生子是很不容易的,有这样的生育崇拜也很正常。